- · 《大学物理》期刊栏目设[01/26]
- · 《大学物理》投稿方式[01/26]
- · 大学物理版面费是多少[01/26]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杨振宁:当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,没有他,世界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"生命的价值取决于他他的贡献不应该取决于他的成就。”这句话出自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。他一生以精湛的物理学理论向世界展示了他的贡献。像爱因斯坦一样,有许多科学家也为
"生命的价值取决于他他的贡献不应该取决于他的成就。”这句话出自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。他一生以精湛的物理学理论向世界展示了他的贡献。像爱因斯坦一样,有许多科学家也为物理学献出了生命。
我们中国从不缺少这样的优秀人才。一个人用毕生的智慧为科学和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尽管人们总是把他当作下班后的消遣,却忽略了自己对物理学界的杰出贡献。幸运的是,他从未减少对物理学的热爱,甚至在经历了很多争议之后也从未放弃。他就是现任物理学家杨振宁。
学术成果丰硕
杨振宁,1922年出生,家庭背景良好,学术氛围浓厚。 30岁就能认出3000个汉字,可见他从小学习的天赋。 1938年,16岁的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大,并在这里与物理学建立了终生的联系。
原本他是按照父亲的安排报读化学系的,后来在自己的喜好下转入了物理系。从杨振宁后来的种种结果来看,这个决定极为重要,也是伟大的。
1945年,杨振宁赴美留学,继续深造心爱的物理学。在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之间,他经历了一个比较挣扎的取舍,但最终选择了后者。而他的导师也有不少背景,就是被誉为“氢弹之父”的爱德华·泰勒,他在物理理论的研究上对杨振宁有很大的帮助。
此外,杨振宁还在美国结识了一位很重要的朋友,也是物理学家李政道。两人共同挑战更难的物理学领域。他们提出并验证了奇偶不守恒理论。他们一举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奖,并一举成名。
当然,杨振宁对物理学界的贡献远不止这些。几十年来,他努力工作,先后提出相变理论、玻色子多体问题、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理论解释、非对角长程序、规范场理论等。许多理论成果,如积分形式,取得了显著成果,为许多当代物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。
一个普通的物理学家可能一辈子都在探索一个方向,但杨振宁却参与了这么多的研究,可见他的卓越。科学无国界。杨振宁的理论成果对世界物理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 20世纪以来的伟大科学家们都一一离开了。好在,杨振宁依然坚守着世界,闪耀着光芒。在全世界的科学家中,据说他是最优秀的。没有什么是太好了!
理论影响深远
一个人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成就,更在于他的影响力后人。就这样,杨振宁的理论成果从今往后一直影响着物理学家,不断发光,照亮着这些物理学家的研究方向。
比如物理学家丁肇中因发现J粒子而获得诺贝尔奖,正是杨振宁的标准理论让他找到了J粒子。杨振宁早在该理论中就预言了中国相关粒子,从而引发了其他物理学家的研究和实验。此外,希格斯成功发现上帝粒子也与杨振宁的理论密切相关。
被誉为“夸克之父”的盖尔曼也表示,他的研究与杨振宁提出的标准模型有很大关系。
至于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评价,毫无疑问,他绝对可以背负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的称号,同时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丁兆忠给了他一个中肯的评价。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受到了杨振宁理论的启发。因此,如果没有杨振宁众多理论的支持,世界物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还会停滞在五十年前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
强烈的爱国精神
作为名人被争议似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,而杨振宁就是没有例外。 . 1964年,杨振宁成为美国公民,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,他的行为受到很多人的批评。但是,作为出生在中国、年轻时留学中国的著名物理学家,杨振宁始终热爱中国,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1971年,中国仍处于内忧外患时期,急需外国学者专家伸出援助之手。然而,许多人持观望态度,不愿主动亲华。杨振宁率先表态,毅然选择赴中国进行学术访问。
他是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美国著名科学家,对当时的新中国意义重大。回到美国后,他不遗余力地发表演讲,呼吁大家了解真正的新中国,许多年轻人深受影响。
文章来源:《大学物理》 网址: http://www.dxwl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803/761.html